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导者,总能在教育生涯中发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,承担着教育重任的他们,其实内心的压力也很大,而网络成了不少老师派遣压力的主要出口,越来越多的老师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历,家长们才意识到,原来教育并非易事。
课堂上的知识传递就像一场无声的接力,教师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解,学生们坐在下面似懂非懂地点头,每当老师问起"这节课讲的内容你们明白了吗",教室里总会响起整齐的"明白了"。
这看似令人欣慰的教学现场不过是表象,用老师们的话来形容:讲课时仿佛带着学生们过独木桥,自己走在前面殚精竭虑地指路,回头一看,真正跟上来的学生寥寥无几。
都说教育是一场持久战,而老师作为领路人,无论在讲台上多么努力,都需要学生在下面足够用心,否则课堂上的表现再精彩,知识吸收的不到位,等到考试结束之后,一切就都原形毕露了。
经验丰富的老师总结发现:在一个标准班级里,真正完全理解授课内容的学生通常只有四分之一左右,剩下的学生要么半懂不懂,要么完全没跟上节奏。
而随着年级的升高,这种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只会更加明显,尤其表现在考试试卷的作答方面。高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往往是考试交白卷,而低年级学生则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,面对不会的知识,创造知识也要把答案凑上去,看得老师眼前一黑。
比如这名老师分享的小学生“倒数第一”试卷,一道分值为10分的的家庭称谓填空题中,一个小学生把姑姑填成"小三",把舅舅写成"老王",硬生生把一道基础常识类题目写出了狗血家庭剧的效果。
小学生的零分试卷常常充满想象力,另一名学生在解答支付方式相关的数学题时,理直气壮地写下"支付宝"和"微信支付",可老师也不是“古代人”,真正想看到的不是移动支付的便捷,而是数学题的列式和正确答案。
如果家长觉得以上两种“倒数第一”试卷已经足够令人愤怒,那只能说家长还不够了解学生。上面两名学生至少还是认真看了题目的,而有些学生甚至连题目都不认真看,直接乱写一通。
几道简单的应用题上,学生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含泪批阅——给0分都是爱你!第一题学生直接画出了“语音转文字”,第二题则是写了个大大的"不会",第三题写着"听不懂",最后一题竟然让老师"充值VIP查看答案"。
教育改革的挑战:如何在保持教学严谨的同时,令其更加贴近生活
随着小学生“倒数第一”试卷的走红,家长们也开始思考: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待考试,能这么随意呢?透过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0分答案,反映出了当代学生接触信息的广泛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。
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在悄然改变,他们的回答离题万里,不仅是对考试的错误态度,同时也表现出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在发生变化。
这类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教育问题,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,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,也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,网络信息复杂多样,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,我们要做的不是剥夺学生使用网络的权利,而是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多措的能力。
学生对考试作答的态度反映出的是他们对学习的整体认知,与其简单地批评这些天马行空的答案,不如思考如何架起知识传授与学生认知之间的桥梁,当学生用"充值VIP"来回答数学题时,或许正是教育方式需要更新的信号。
如何在保持教育严谨性的同时,让知识传递变得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,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。